一、专业概况
新闻学专业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“长沙·世界媒体艺术之都”,坚持扎根湖南、面向全国,深耕行业、服务产业,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南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,培养政治立场坚定、新闻业务精湛、作风优良,深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。1998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新闻学方向,2005年开办新闻学本科专业,2014年增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试点班,2020年新闻学专业获批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,进入湖南省委宣传部“部校共建新闻学院”计划,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
二、师资力量
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,其中教授2人、副教授10人,博士17人。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,湖南省教学能手2人,有出国留学(访学)经历的教师6人,有媒体从业工作经验的教师10人。聘请湖南日报、湖南卫视、芒果TV、红网、中广天择等传媒行业20多位精英担任特聘教授并任本科生和硕士生导师。
此外,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探索,近5年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,省级一流课程5门,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5项,省教改项目7项;指导省级以上“大创项目”15项,指导学生参加教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数十项。
三、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
新闻学专业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革新,秉持“德育为先、知识为本、能力为重、全面发展”的理念,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、熟练的新闻作品采写制作及媒体运营等实践技能、敏锐的社会问题意识和剖析能力、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,使其成长为“底色亮、能力强、善创新、敢担当”全媒化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。本专业建构起“理论—技能—技术—实践”四维课程体系,同时增设学科交叉课程,形成如下课程组:
新闻传播基础理论:新闻学概论、中外新闻传播史、传播学原理、舆论学、跨文化传播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、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。
新闻生产专业技能:新闻采访与写作、深度报道、新闻评论、新闻编辑、新闻摄影、音视频节目制作、融合新闻学、数据新闻与可视化、新媒体运营等。
数字传播前沿技术:人工智能基础、数据挖掘与深度学习、无人机航拍实务等。
新闻传播实践教学:云岭传媒工作坊、新闻传播调研工作坊、创新创业工作坊、专业实习等。
学科交叉课程:社会学概论、媒介与社会、传播心理学、传媒经济学、应用美学、创意剧本工作坊、视觉文化研究等。
四、实践条件
新闻学专业建有全媒体实训实验室和新闻演播实验室,集小型演播、网络直播、舆情分析、新闻采编、音视频制作、编导实训、数字特效等功能于一体,有力支撑学生专业技能培养。同时,以“部校共建新闻学院”为牵引,与人民网、湖南日报报业集团、湖南卫视、红网、金鹰卡通、长沙广电(中广天择)等媒体联合建设教学实践基地,及时掌握传媒行业发展动态和职业发展要求,推进专业人才培养,不断深化省委宣传部、学校、媒体、企业“四位一体”协同育人新机制。学生聚焦非遗传承传播、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县级融媒体建设、红色文化传播等领域开展专业实践,推动文化传播事业,得到人民网、中国日报网、三湘都市报、红网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,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。
五、学科成果与科研平台
本专业于2018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点,2024年获批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授权点。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,结合学校理工科优势,依托湖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“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传播研究基地”,积极探索数智化赋能湖湘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创新路径。近三年,新闻系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3部,发表SSCI、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,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,科研水平不断攀升。
同时,积极落实学校“双主体”发展战略,邀请清华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暨南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来校讲学,加强学术交流、拓展研究视野、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,着力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社会关切的高素质学术人才。近年来,研究生承担省级、校级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9项,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,在《中国教育报》等中央及省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00余篇研究生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认可。
六、就业前景
与今日头条、梨视频等新媒体和湖南卫视、湖南日报等媒体湘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,开设有“芒果卓越新闻班”。为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特别是为交通、电力和水利三大行业的大型央企国企输送大量企宣骨干。
近五年,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%以上。毕业生就业除可选新闻单位外,还有互联网前阵的爱优腾芒等新媒体企业,以及交通、电力和水利三大行业大型国企央企单位。考研和出国深造人数逐年增加。